海倫[地名]

海倫[地名]

海倫,地名,位於黑龍江省,資源豐富,是世界三塊黑土地之一,素有“糧倉”之稱。海倫市猶如一顆璀粲的明珠鑲嵌在黑龍江省中部,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,四季分明,降水集中。幅員面積4,667平方公里,人口80萬,其中城市人口13萬,人口和幅員面積均居黑龍江省市縣第二位。海倫市開發於金遼時代,1912年建立海倫縣,1989年,經國務院批准,撤縣建市,現行政區劃7個建制鎮、16個鄉,耕地400萬畝,境內有5條河流、5座大中型水庫、6個國有林場,資源豐富,生態環境良好。

基本信息

歷史沿革

海倫,是黑龍江省建治較早的縣份之一。自古以來,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和生息在這塊土地上。
海倫海倫
在秦、漢、唐、遼、金、元、明時期,境內即有少數民族生息、繁衍、勞動。
海倫市,以海倫河得名。海倫,為“開凌”之音轉,滿語“水獺”之意。因海倫河中盛產水獺,故名。海倫設治時便由此得名。海倫一帶,為清皇室圍場。先後為呼蘭城守尉、呼蘭副都統轄地。1885年(清光緒十一年),設定綏化廳後,歸綏化廳管轄。
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始建通肯副都統衙門,海倫縣境域即為其所轄;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裁通肯副都統,設通肯協領署;宣統元年(1909年),海倫直隸廳改為海倫府;
1912年(民國元年)海倫府改為海倫縣;民國6年(1917年)1月設望奎設治局,從此,海倫、望奎分治,恢復海倫縣;1932年,日本入侵後,海倫縣歸屬偽濱江省。1945
年8月15日,偽滿洲國覆滅,全縣人民獲得解放。
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於1945年11月,建立了人民政府,至1949年建國前夕,海倫縣曾先後歸黑嫩省、黑龍江省管轄。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,海倫縣一直屬於黑龍江省管轄。
至1985年,縣境內共有7個鎮,10個街道;22個鄉,360個村。
1989年12月23日,國務院批准,撤銷海倫縣,設立海倫市(縣級),以海倫縣的行政區域為海倫市的行政區域,仍隸綏化地區。
1990年1月11日,正式撤縣設市。

行政區劃

2013年,海倫市轄23鄉鎮,分別是:海倫鎮、前進鄉、向榮鄉、長發鄉、東林鄉、東風鎮、海南鄉、樂業鄉、共榮鄉、祥富鎮、海興鎮、福民鄉、豐山鄉、永富鄉、倫河鎮、百祥鄉、聯發鄉、共合鎮、永合鄉、愛民鄉、海北鎮、扎音河鄉、雙錄鄉。

地理環境

海倫地處松嫩平原東北端,小興安嶺西麓,北緯46度58分至47度52分,東經126度14分至127度45分。地形為丘陵、漫崗,平均海拔239米。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,無霜期120天左右,有效積溫2200至2400℃,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。境內有通肯河、扎音河、克音河、海倫河、三道烏龍溝5條主要河流。

自然資源

海倫市資源豐富,是世界三塊黑土地之一,素有“糧倉”之稱。[9]通肯河、克音河、海倫河等五條河流橫貫東西,東方紅、聯豐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30多座小型水庫星羅棋布。西部平原盛產大豆、玉米、水稻等糧食作物和亞麻、烤菸等經濟作物。北部山區盛產紅松、白楊等木材和甘草、黨參等中藥及猴頭、蕨菜等山產品。地下蘊藏豐富的煤炭、砂金、礦泉水等礦產資源。

人口民族

截至2011年末,海倫市總人口84.7萬人,其中:農業人口65萬人。
海倫境內民族99.5%是漢族,還有滿族、朝鮮族、蒙古族、回族、僮族、土家族、彝族、壯族、黎族、錫伯族、苗族、藏族、達斡爾族、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。
民族村2個:扎音河鄉東太朝鮮族村和東風鎮寶星朝鮮族村。

經濟概況

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8億元,同比增長12.5%;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6.32億元,同比增長22.3%,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3.25億元,同比增長28.5%;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68.5億元,同比增長34.3%;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3.5億元,同比增長31.4%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3053元和6682元,同比分別增長16.8%和10.3%。
工業
2013年全年集中開工產業項目95個,投資總額108.9億元,三年產業項目建設圓滿收官;加強園區基礎建設,新建園區1.11平方公里,建成區面積達4.11平方公里;園區新入駐項目40個,項目總數達88個,投資總額132億元。
2013年新增規上企業15戶,規上企業總戶數達39戶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5.8億元,同比增長28.7%;銷售收入實現66.5億元,同比增長32%;利稅實現2.71億元,同比增長47.8%。
農牧業
2013年打造了225公里科技示範帶,建設21個千畝以上科技
示範園區,樂業園區被評為省院縣共建優秀園區,樂業園區、海北園區、四化所園區晉升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,樹立種、養、加等各類典型652個、示範戶3000個,落實了24個國家級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,示範引帶作用不斷加強;推進農業合作化,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307個;推進農業規模化,流轉土地307.8萬畝,規模經營總面積達365.9萬畝,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,創收30億元;推進農業機械化,全市農機合作社達22個,海北農機合作社被評為省十佳規範社,農機總保有量達3.7萬台,農機總動力達86.4萬千瓦;推進農業水利化,投資3.53億元;持續發展畜牧業,新增規模養殖場83個,畜牧業實現產值27.1億元。
外貿
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6.1億元,同比增長15.3%,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196萬美元,同比增長30%,實際利用外資2000萬美元。啟動建設了投資10億元的興隆大家庭購物中心項目和投資12億元的錦江城市廣場項目;新增個體工商戶1200戶;強化農資、建材、食品、藥品等市場監管,商品流通環境規範有序。

社會事業

2013年新增就業5700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.2%以內;發放社保補貼1240萬元,涉面5800人;新增低保對象3846人,資助低保、五保對象86478人次參合、參險、參保,救助特困民眾302人;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單位繳費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,職工個人醫療保險帳戶統籌基金劃入比例提高到1%,普通疾病醫藥費最高支付限額達到5萬元,城市低保對象大病救助上限由5000元提高到7000元;投資1.36億元,新建、改擴建教育基礎工程13處,為131台“送子車”安裝GPS定位系統;市衛生監督所綜合樓、2處鄉鎮衛生院建成並投入使用;體育場改造主體工程竣工,4處農村體育文化休閒廣場、1處市內文化活動中心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;投資1485萬元,推進25個貧困村產業開發、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。

交通運輸

海倫市交通方便,海望(海倫-望奎)、海拜(海倫-拜泉)、海明(海倫-明水)公路橫貫東西,哈黑高速、雞訥公路、濱北鐵路貫穿境內。

風俗民情

文化遺產
“東北二人轉”和“海倫剪紙”分別被列為國家級、省級非
物質文化遺產。
海倫剪紙:1993年,海倫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“中國民間藝術——剪紙之鄉”號。海倫剪紙也必將為黑龍江旅遊資源的開發,對外進行文化交流,以及宣傳黑龍江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。
東北二人轉:史稱小秧歌、雙玩藝、蹦蹦,又稱過口、雙條邊曲、風柳、春歌、半班戲、東北地方戲等。它植根於民間文化,屬走唱類曲藝。
宗教
宗教場所4處:海倫天主教堂、海倫基督教堂、海北天主教堂、共合三聖宮。

著名人物

趙曉波,東北二人轉傳承人之一,1974年9月出生,現任東
北二人轉(國家級)傳承人。
劉衛平,1949年出生於海倫市,原任海倫市文化館館長,現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顧問。
韓作榮,作家,出生於黑龍江海倫縣,1968年畢業於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學校。1981年至1999年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、副主任、主任、副主任。
趙家三郎,1984年生人,黑龍江省海倫市雙錄鄉雙興村人。中國歷史草根研究學者。
張偉星,剪紙藝術家,黑龍江省海倫市人,從事剪紙創作30餘年,全國工藝美術大師傅作仁先生弟子。
趙秀鳳,1976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一個農村的家庭。在繼承和發揚了蘇繡技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風格的刺繡藝術!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